股权激励设计应防高管钻空子
自中国证监会于2006年1月1日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一直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其所能带来的好处也不言而喻。但一旦相应管理办法出台后,
如何预防或遏制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实践证明,股权激励机制的缺陷和它的优点一样明显。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即股票价格能真实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股权激励可能会导致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对股价的关心程度会超过对业绩的关心程度。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与股价的提升之间并不是同步的,因为从上市公司利润的提高到其股价的提高之间存在着很多复杂因素,实现的过程比较困难和曲折。
过于关心股价弊端甚多
一只股票能否上涨不仅仅取决于经营业绩的好坏,还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市场整体趋势的发展方向,上市公司的分红送股情况,是否有实力机构资金的介入,概念题材的作用以及是否属于市场行情中的主流热点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股价的涨跌,其中某些因素甚至比经营业绩的影响力更大。
既然经营者是通过期权来获取收益,那么他们对股价的关心就会大幅增加,如果业绩提升对股价的刺激作用不大时,经营者有可能会采取其它方法来刺激股价的上涨。比如企业经营者有可能使用高额分红和大比例送股的方法来吸引投资者买进,从而使得股价上涨;企业经营者有可能会人为制造各种概念或题材,营造上市公司的个股利好,从而在短期内刺激股价的上升;有可能会采取和实力机构资金进行合作的方式;有可能会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久发展。
企业经营者可以在远离自己的期权行权时采取压缩利润的方法,甚至玩“一次亏个够”的把戏。等到自己的期权行权时间临近时,再尽一切可能压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短期业绩,从而间接刺激股价上升。经营者可能采取的刺激股价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股价的短期上升,但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却没有什么实质作用,这和股权激励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治理不到位易被高管钻空子
中国上市公司现在仍处于市场化转轨的阶段,治理结构尚不到位,投资者和经营者界限有待进一步厘清。而一旦得不到公司治理的有力支撑,股权激励很容易就会流于形式而难以为继,甚至可能成为个别利益体谋取私利的寻租工具。
尽管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中国的证券市场仍然稚嫩,上市公司的股价和真实业绩多少存在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股权激励不仅不能反映持股者付出与回报的相关性,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将为操纵股价、套现获利提供了可能空间。而制度上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这种寻租行为。
由于股票期权将高管人员的利益与未来股票价格高低相挂钩,未来股票价格水平越高,管理者按照固定价格行使股票期权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大。这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为内部人的管理者就完全可能根据期权行使的期限情况,通过做假账、发布虚假信息等手段,人为地对股票价格进行操纵,以达到股票期权激励下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比如美国的安然、世通、环球电讯等公司的经营者们正是充分了解到了这一点,才肆无忌惮地通过做假而将自己手中的期权及时套现。这就充分说明,股权激励决不是一剂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如果制度不完善,那么就很容易被一些公司的高管们钻空子。
股权激励尚存争议应保持冷静头脑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推进股权激励,实行工者有其股,也是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一大动力。要构建和谐股市,就必须营造好的股市生态环境。历史不能推倒重来,却可以正本清源,减少资本的“原罪”,让资本也有历史的丰碑。社会公有制定位,推进股权激励,将来无论谁控股,上市公司必须是社会公众化的现代产权公司,谁经营公司,谁承担主责,权力归股东大会,逐步实现经营控制权向话语控制权的跨越,上市公司不是管理层的金钱漏斗,是投资者的资本吸盘,为全体股东谋利益,为社会作贡献。
事实上,用股权激励制度作为激励手段的做法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除了上面提到的可能导致高管人员的内部人控制外,对于是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令人深思的是,就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追捧有加的时候,国外却对这种激励方式开始了反思,而一些股权激励制度的先行者如微软公司更是在三年前就公开宣布放弃股权激励计划。市场制度比中国完善得多的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作为处在新型加转轨阶段的中国,是不是应该保持更为冷静的头脑呢?(证券时报 何诚颖 2006-10-19)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